数字化是一个庞大的话题,晚生初出象牙塔,入行尚浅,无评论之能力,编写意在同诸君分享在工作学习中的一些感悟。对诸多事物见识短浅,理解有不妥之处,还望斧正,行文有诸多不准确之处,还望谅解。

我曾经简要地将我对改革开放后工业发展进程概括为这样几个节点:

Pasted image 20240423182834-pulocsrf.png

在这样发展的进程中,我们一路探索、学习,各行各业都在学习世界行业先进企业的做法,或是拿来主义,或是有所改进,总之许多企业都在摸着石头过河,我们整个工业制造业的布局也在学习和探索中前行。制造行业在市场化的洪流中不断探索,行政、法律法规、人才培养体系等各领域也在不断自我改革,适应时代。一路走来,我们提自动化、数字化,讲互联网+,我们将新技术应用在各行各业,不论会议还是演讲,三句不离创新,五句不离科技,凡科技创新者是一路绿灯,凡学科交叉者更放手去探。我们一路高歌猛进,跑了好远,终于发现,前面剩下的人不多了,路上可以循迹的脚印更是稀少,回头一看,我们似乎落下了不少东西。

近年来,随便一个十八线小城都能看到什么数字大厦、云网中心、智慧制造……中国人对数字生产的创造力早已溢出工厂,漫天的洪流已经淹没大地,渗入各行各业。走进随便一个高校,都能看见智慧教室,都能看见一群学生上蹿下跳筹备“互联网+”、创新创业,还有各种不知名的或这或那的竞赛……各行各业都争相把数字化放到考核内容里,只要做了数字化就是业绩,就是政绩,说得不好听点,就是路边的狗找你要包子都能嚷嚷两声数字化。

但是,各位是否还记得,我们为什么要做数字化?

数字之根在提高生产力

数字化转型,要转成什么样,数字化化得又是什么?

我们并不是为了数字化而数字化,而是为了提高生产力而数字化。我们的根本目的是要让数字化能力解决传统行业中的低效环节,让手工数据数字化,消除生产过程中信息统计、交接等等环节的低效、失真等等问题,让数字信息不再是制约生产的因素,让决策者、工作者的精力集中到生产中去,进而提高生产力。这要解决的便是数字化转型要转成什么样的问题。

这时候就会有人提到了,用降本增效来衡量数字化的成果,这样总没错了吧。还是有错,数字化降本降的是什么本?被许多人误解了,有人粗暴的认为,数字化就是用数字化平台取缔统计数据的人工,这样的认知是狭隘的。这便是要解决数字化化谁的问题。

我们在形容原始制造业时常常会用这些词汇:粗放、低效,究其原因还是由于技术等因素限制,我们无法精准控制生产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对物料资源的利用不尽充分,由此造成了粗放低效的生产。

例如,古时候我们要刨一块木料用作桌子,刨完切削雕刻完毕,我们便得到了一张可用的桌子,结束了。机械化的时代,我们用数控机床精确地操刀,用同样的一块木料造出了两张一模一样的桌子,并且可长期稳定地生产。在数字化的时代,在智能化的时代,还是这些木料,还是这些机床,还是这些桌子,新的技术给我们带来了什么?是全流程的效率提升。从这一刻起,我们不仅仅关注手里的木料、机床和桌子,我们关注木料从哪匹山来,走几小时几分钟的路到达车间大门;我们关注刨完的木屑将送往哪里去,哪些将被用作工业品,哪些将被用作合成板材;我们关注全球各地的人们喜欢什么样的桌子,每年每月每天世界各地的经销商销售出去了多少什么样的桌子……这是数字化,一切都没变,一切都变了,变得是产业链、供应链,从今天起在我们眼前透明、简单,我无需再费时费力的等待季度、年度的报告,我可以实时关注市场数据,随时做出响应决策,这是优质的数字化,是高质量的生产。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用数字化的能力,消去了生产当中一切不清楚、不明晰的环节,由此从供应链的层面整体地提升了效率。在这当中还有一个关于数字化转型的辩证理解:数字化要落到实处,落到细节,但数字化之原意还是要提升生产决策过程对整体的把握能力;同时,也不可因为讲整体就泛泛而谈,导致呈现到账面上来的都是些空泛的数字,对生产毫无帮助。由此,数字化工作,要么别做,要做就要粗细兼顾,把数字化的每一步都夯实了,如若在数字化的过程中省事,图表面形式,呵,这样的数字化简直是为生产行政徒增负担,不过是加重了基层工作者的压力。

这些言论来自我亲身的经历,但我讲得不好。关于这类话题,习近平总书记有一针见血的讲话:

同时,制约高质量发展因素还大量存在。从外部环境看,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全方位、深层次加速演进。从内在条件看,我国一些领域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尚未根本改变,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掣肘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从工作推进情况看,有的领导干部认识不到位,实际工作中一遇到矛盾和困难又习惯性回到追求粗放扩张、低效发展的老路上;有的领导干部观念陈旧,名曰推动高质量发展、实际上“新瓶装旧酒”;有的领导干部能力不足,面对国内外新环境新挑战,不知如何推动高质量发展,等等。对这些问题,要高度重视,切实解决。我们必须牢记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的硬道理,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把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统筹推进深层次改革和高水平开放、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等战略任务落实到位,完善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考核评价体系,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打牢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2024年1月31日在二十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参考阅读

实际见闻

我工作在某事业单位的数字化系统实施一线,作为一个计科出身的学生,我的工作并没有那么对口。但我的想法很明确,软件实施和客户化开发是软件工程实践的重要环节,并且,我希望将数字化制造作为我终生为之奋斗的事业,从后面的经历来讲,这份工作是符合我的想象的,对我来说有足够的收获,但并不都是正面的收获。

我明确地意识到实施客开就是数字化应用的第一线,实况也确实如此,可和我所想不同的是,数字化的第一线竟是”最不数字“的。在一线,我们将大量的手工报表录入系统,我尽可能使用Python和一些自动化工具去解决问题,因为实在有太多工作是手工的了,我无法想象,在此之前,他们竟然是完全手工在处理这些数据,这和我对数字化的认知大相径庭。就算说曾经的企业没有数字化的底子,可是作为一家相当前沿的ERP企业竟然没有自动化的,针对场景的实施方案也不可理解。我们使用的业务系统,在许多地方也和业务内容严重脱节,这也是导致我们在许多场景下不得不手工操作的原因之一,由这一点,我认为那些个闭门造车产品经理和开发团队都该来一线干几个月,再回去造他们的车去。

我还在工作中见到了许多不合规范的东西,当然这些不是硬性规定,而是专业软件工程工作流程应有的规范!涉及网络工程、网络安全、数据安全,细节不便讲,可这对一个入行不久的晚生来说实在难以接受,这些东西让我对软件工程的实践大失所望,难道世界真的是一个草台班子?绝不能如此。

我不是成大事者,也没有什么宏大的愿望,可我对数字化的未来充满期待,对生产力带来的新时代充满期待。我希望我的一生,为技术、为数字化尽力,专业、严谨且务实,绝不应草草了事。我的见闻让我难过。

参考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