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计科学生对人工智能和产业发展的小小看法
认真地说,作为一个没有接触过真实生产环境的学生,我是没有资格对生产发表任何看法的,所以我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想要简单记录和分享一下自己在参加工作之前的观点和看法,多年之后再回头看的时候,不知道自己是否还认可现在的想法呢。
01 正确的认知
过去的记忆
人工智能这个词,在我们这一代人脑子里出现的时间似乎和量子物理等等词汇差不太多,也不记得具体是在中学的哪一年了。那时候我和我周边的孩子们对此的认知应该都是和智能手机上的语音助手有关的,那个时期,仅仅能识别几个固定词句的语音助手很新奇,“人工智障”这个词也很流行。
还记得我在高中时候,第一次在B站上看到张召忠将军关于第四次工业革命的系列视频。视频内容我已经记不清了,但我很清晰地记得我第一次看到第四次工业革命时候的想法。作为一个中学生,对历次工业革命的历程如数家珍,当时我就在想:蒸汽机、内燃机、电力以及信息技术等等一系列技术带来的生产力增长都是爆炸式的,由此但来的产业、社会方面的影响也堪称改天换地,人工智能是什么东西,也配和它们同台比较?
不过很快这样的思想就从一个中学生的脑子里抹掉了,因为越来越多关于自动驾驶、智能识别、新一代军械以及智能调度等等与人工智能相关的信息通过网络、课堂等等各种方式占据了我的思想。不过那时候的我依然无法理解关于产业的信息,最多是把人工智能当作了一个相当厉害的技术。
很快到了大二,随着ChatGPT的爆火,人们对AI的关注度提升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地步。站在普通用户角度,我们都对这样一个全新的产品感到好奇,但作为计科专业学生,我们很快展现出了比普通人更多的冷静,我在与好友的交谈中提到:ChatGPT的出现是水到渠成,而非暴力突破,人工智能将带来的首要革命也非C端产品,而是在普通人更少看到的B端带来巨大的产业升级,从IT互联网到工业制造,再到建筑设计施工……这样的革命是全流程全方位的。
从实际出发
去年出,我攥写了《【杂思】聊一聊近期由ChatGPT引起的人工智能热议》这篇文章,行文虽然有些混乱,但也表达了我对人工智能从C to B的理解思路。
自那时起,我在“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基础下建立了这样的认知思维:从产业出发认识新技术。对人工智能的理解更是如此,脱离了现有的行业产业,空谈其能力或威胁没有意义。
如同我分析互联网行业的变化那样,在“互联网+”这一概念下,真正的重点并不在互联网本身,而在“+”后面的一系列行业产业,是它们赋予了互联网技术真正的意义:互联网作为重要的基础设施与各个行业深度融合,推动传统行业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在这一观点下,互联网的繁荣来自实体制造业转型的巨大需求,它也必将随着时代需求的转变而逐渐由热转冷,进入基础设施维护的常态化阶段,结束巨大需求带来的病态发展。
对AI来说,这一观点同样适用,人工智能作为通用技术,它的真正价值在于与各行各业结合,解决实际问题,推动“AI+”后面的产业进行前所未有的产业转型,带来生产力的跃升,这也是当前我国推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方向。
一句话总结:一切从实际出发,AI技术的真正价值在于与实际产业紧密结合,解决具体问题,推动社会进步。
02 人工智能与人才培养
“人工智能是有史以来第一个能够通过自身发展推动相关人才培养的技术。”我在许多场合表达过这一观点,最近一次是在上周的宣讲里。
从第一次工业革命以来,我们的技术发展过程大致都是这样的:前沿技术工程技术突破→应用技术普及→大规模应用人才培养→新的行业发展成熟……以电气革命为例,首先是以发电机、电动机和变压器等关键设备的发明,使得电力的产生、传输和分配成为可能;随后是电灯、电话、电车等应用技术走进工厂和家庭;在这一基础上电气工程师、技术员相关领域人才需求扩大,教育机构开始开设相关课程和专业;最后催生了电力工业、电子工业以及通信行业等一系列行业的成熟发展。
但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出现了与这一过程截然不同的现象:那便是AI的发展前所未有地推进了相关领域的人才培养进程。让我们回顾计算机交互的发展,从纸带到命令行,再到图形化界面,我们走过了极为漫长的过程,在计算机投入实用的相当长一段时间里,它与普通人并无关系。但人工智能,自它推向市场的那一天起,便以最简单的方式拥抱所有人。这一特性,致使人工智能在人才培养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学习人工智能相关技术,乃至算法入门的成本正在前所未有的降低。
当然,由人工智能带来的信息搜集、知识库、模拟评估等技术影响的不仅仅是人工智能技术的教学,更将带来整个人才培养体系的变革,全流程参与人才培养过程,为传统教育带来质的变化。
03 人工智能与IT行业
说起离AI最近的行业,人们很容易想到IT互联网相关的行业。早在C端AI还不那么成熟的年代,人们就在讲“程序员正在杀死程序员”这样的言论。那么代码大模型的出现就首先掀起了这一讨论。
我们当中的绝大多数人,在无穷无尽地重复着同样的工作,也许是在编辑重复的程序逻辑,在故旧的代码里寻找重复的bug,或者就是在cv,然后宣扬着自己由重复工作中得来的经验。实际上,这样的工作已无意义。在大模型的浪潮下,各类AI编码项目如雨后春笋一般出现在各类平台上,从前端编辑到后端代码,这些方案将越来越简便、易用且准确。
在软件工程的整个开发流程中,我们真正需要的便是需求与架构。想象一下,一个对软件开发流程极为熟悉的架构师,他有一个漂亮的idea要实施,曾经他需要组建一个庞大的开发团队,由多个部门联合组建,并由一名专业的产品经理进行流程管理,这个团队要完成他并不熟练的具体开发任务、美术设计、流程管理等等。
而在AI的辅助下,这位架构师的一切短板都被补齐了。整个流程的核心和难点不再是开发环节。
我们再设想另一个场景,在一个制造业企业里,产品部门产生了一个需求,他们需要一个软件对生产过程中的报表进行管理。曾经他们需要详细汇总需求,和IT部门反复对接,确认,待IT部门将整个开发计划全部完成后再动工开发项目,最后再测试、交付、反馈……
而在AI和低代码技术的加持下,工程部门可以根据一个简要的需求快速提出多个方案框架以供需求方选择,以最微小的开发代价获得最贴近需求的最终产品,实现前所未有的敏捷开发。工程部门也由原来的成本中心变为了方案提供者。
总结
在这里,我的描述略微复杂了些,但我的观点依然很简单:AI并非一个孤立的技术,它带来的是整个软件工程思维的转变。当AI技术深度参与软件工程各个环节的时候,人们还在讨论AI的代码有这样或那样的bug,这样或那样的低效,这样的讨论是毫无意义的。它将带来的,是从工程管理、开发思维、产品结构上的全方位改变。只有将关联技术和思想联系起来,我们才能看到这样革命性的变化。
04 第四次工业革命
在讨论这个问题之前,我想再次强调“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这一重要理论。很多时候,我们讨论一二三次工业革命时,把它们隔离地过于明显了。事实上,第几次工业革命只是我们为了区分人类历史上不同阶段而划分的标志性事件,并不意味着某次工业革命仅有那些标志性的技术参与。我们可以很显然地看到,人类历史发展的效果是叠加的,而非并列的。
以高铁为例,作为一个极为复杂的现代交通系统,高铁技术体系涵盖动力、能源、通信、材料、大数据等不知道多少个学科。而这些技术并非一个“第三次工业革命”就可以概括的,从马车算起,到蒸汽机车头、内燃机车,再到电力机车、电话闭塞、空气动力设计、无砟轨道……这是人类历来工业技术的大集合,是各学科发展叠加,交叉融合的产物。
而每一次工业革命的标志性技术也并非一个两个简单的词汇就能概括,随着历史进程的推进,人类技术变革的因素愈加复杂。我们今天可以看到,在当下以人工智能为引领的一系列技术群正在飞速发展,包括云计算、物联网、新能源、生命科学、量子物理等等先进技术。当下,这些技术正以不同速度,不同程度地参与工业生产,而这样的量变势必很快积累,致使生产力发生质的变化。
这将是一场迅猛的革命
此外,我们应当充分预估第四次工业革命带来的质变之迅猛。为便于叙述,我简单地将咱们制造现代化的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工业自动化、数字化和智能化。
改革开放以来,大量制造业企业在我国各地拔地而起,雨后春笋都不足以形容它们发展之迅猛。但在这样迅速的发展背景下,是早一批创业者先进管理经验、运营能力的匮乏。对于那些视野开阔,远见卓识的创业者来说,它们很快就引入了自动化生产线,先进生产经验,击碎了最早那些野蛮生长,效率低下的小厂商,并不断发展成长,走向规模化专业化。
接下来,这些成规模的企业,更加重视引进先进的生产管理理念,精益制造、科学管理等理念深入人心,先进的企业们热衷培养、引进专业的管理人才,领导们也对一系列技术讲座满怀热忱。在这一阶段,数字化的浪潮伴随着精益制造等理念迅速席卷了整个制造行业,一张工业互联网的大网迅速铺开,短短数年间,缔造了当今世界上第一大先进制造业强国。
而产业智能化的过程,比一开始自动化面对的场景要不知道良好多少。今天的智能化进程,面对的是已经高度成熟,高度自动化的先进工厂。在这一背景下,产业智能化的过程将比自动化和数字化来得还要迅猛,影响还要深刻。如果说我们从零开始实现工业自动化,花费了20t的时间,那么从自动化工厂到数字化就只花了10t,而在此基础上实现智能化5t足矣。
05 革命之后-无法预知的未来
我们都知道,每一次工业革命不仅仅会推动生产方式的革新,还将深刻影响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从而在整体上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由此带来在产业、社会、文化、经济等各个领域更为广泛的影响。
而革命是一个相当沉重的词汇。它不是变化,不是革新也不是改革。革命是翻天覆地的,足以换了人间。革命前的人们绝无法想象革命之后的场景,也许偶尔能猜中一二,但人类终究无法想象自己从未见过的事物。
例如,第一次工业革命前的人们,你告诉他蒸汽机这一事物,他可以想象到蒸汽机驱动生产机器,甚至安装到车头上替代牲畜,用作蒸汽机车,但他们绝不敢想象,未来替代蒸汽火车的,会是动车组这样一个复杂的技术怪物。你告诉他内燃机这一产物,他也许可以想象到冒烟的汽车,但绝不敢想象化学火箭飞向太空……
于此,我想表达的是,那些关于未来的危言大可收敛,所谓预知未来者也不必装神弄鬼了。作为普通人,我们能做的,只有敬畏革命,积极参与,始终关注,不断思考,在后世历史书中写到的“那时候的人们”里,我们是上进那一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