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招过半,沉静下来,我们有自己的路要走
秋招对于当今大学生来说是一个很有分量的词,从大一入学我们就在学长学姐或其他渠道听闻关于秋招的各种故事,今年终于到了自己亲眼见证秋招盛况的时候了。听故事,蜿蜒曲折,总是有趣,但当自己置身于故事之中时,恐怕曲折就没有那么有趣了。计算机人校招可能最关心的平台就是牛客了,当然还有很多IT社区这点儿也在关注大学生们的校招,这些平台上的信息年年都一样——几家欢喜几家愁。有人讲行情好起来了,秋招回暖了,就有人泼冷水,讲“计算机药丸”,有人oc,就有人落寞。 01 秋招,其实我们没有那么多共同情绪 当我们和这些帖子共情完了之后,冷静下来,客观地想一想,就会发现许多说辞都有失偏颇,更不用说不少同学就是来发泄情绪的。中国很大,三千多所高校,年逾千万的毕业生,计算机行业也很大:2020年末,全国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从业人数704.7万人。千百万人里,我们每一个都有着不同的教育背景、生活环境、成长经历……我们的经验和体会更是相差甚远,特别是在日新月异的计算机行业里,我们其实没有那么多共同语言。 和其他任何时候都不一样,秋招也许大家能交流的东西真没有那么多。我们也许可以建立知识社群,交流学习路径;也可以建立简历小组,帮忙看看简历,分析分析没注意到的问题;还可以搞一个秋招小组,分享面试和实习经验,说说哪个公司的待遇如何,面试官整活儿咋样……但最终,个人的技术栈、真才实学的简历、适合自己的企业岗位都是自己的事,大家的经历不要说无法复刻,是根本相差十万八千里,甚至许多时候都无法共情别人的遭遇。 同时,也要认识到,招聘的信息差是客观存在的,交流是不可避免的,我们应当抛开这些情绪因素,从大家的帖子里、话语里找到对我们有用的信息、方法论。 找工作是一场长跑,是对精力素质的考验,也是对心理韧性的考研。中途会有同学保研了、拿offer了,进大厂了,甚至坚持到明年春招,还会有同学考上研了、考公上岸了等等。找工作面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