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散记
未读
关于成长,我有一些话要说
在未来相当长的时间中,成长将是最核心的关键词。也许你会说成长将贯穿我们的一生,但这意味着在未来五到十年甚至更长的时间中,我们将谦卑而主动地选择成长。 显而易见的是,在离开校园后的时光中,我们面临的事物将是过去人生中从未见过的、未敢想象的。一切的遭遇不可预见、难以捉摸,限制这一想象的是我们的认知。而随
技术博客
未读
理解RESTful API和gRPC:原理、技术、风格及应用对比
理解RESTful API和gRPC:原理、技术、风格及应用对比 网络API的概念伴随着C/S和分布式程序设计的发展而出现,早期RPC协议可以追溯到1974年的RFC674,它尝试定义在网络中共享资源的通用方法,拉开了RFC的序幕。随着Web应用的发展,REST以更加灵活的架构风格出现,它以资源为核
Windows下使用Fiddler和mumu模拟器进行安卓app抓包实践分享
出于开发需要,对移动端进行HTTP请求抓包,和客户端开发的同学对接新添加的API情况。网络上许多教程存在内容过时或配置不准确的情况,在进行配置时要注意自己的网络环境和软件版本。 平台环境如下,文中涉及到的资源都会标注,用到的资源链接也会统一放在参考阅读下: 操作系统:Windows 11 24H2
技术博客
未读
Linux网络收发全流程理解:从网络模型到内核转换
前几天面试被问到了,就正好复习总结一下Linux下操作系统对网络收发的控制。在计算机领域,层级思维无处不在,操作系统和网络也是这一点最好的体现,因此,本文将从网络模型开始探讨,包括协议栈、系统调用和中断、接收流程、发送流程等内容。 网络模型 上世纪八十年代,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提出了OSI七层模
技术博客
未读
【回头看】Linux网络编程 | Socket地址API:网络字节序和地址结构体
网络字节序 字节序 机器字节序:多字节内容在内存总排列的顺序。 发送端总是把要发送的数据转化成大端字节序数据后再发送,而接收端知道对方传送过来的数据总是采用大端字节序,所以接收端可以根据自身采用的字节序决定是否对接收到的数据进行转换(小端机转换,大端机不转换)。 上述策略可见RFC 1700中的规定
技术博客
未读
Fedora优化:快速构建舒适的Linux开发桌面环境
最近一个月都没有发新的文章,今年的新年贺词选择了在微信公众号进行发布,作为信息发布体系构建的一部分进行尝试。 在过去的一段时间中,我完全将开发和日常使用的桌面环境从Windows切换到了Fedora,目前来看,这是一次成功的尝试,比我过去尝试使用的Ubuntu、openSUSE、Deepin的体验都
技术博客
未读
几则不太好的开发实践
我将利用寒假的实践总结过去一年实习实践中获取到的经验教训,他们并不一定都是正面的实践经验,反而其中不少都是我在开发实践中发现的漏洞。这些问题有的来自于我个人,有的则是整个开发团队的问题。在实习实践中,二八定律无处不在,我甚至可以讲有我的实习中学到了两成有效的经验,另外八成是吸取的教训。 以软件工程视
技术博客
未读
Websocket:实时双向通信的演变与实践
知其然:主动推送与实时双向通信 WebSocket协议 RFC文档:RFC6455 工作层次:应用层 定位:为服务器提供主动推送数据的方式并在TCP连接的基础上实现全双工的实时通信 关键特征 全双工通信:允许服务器和客户端同时发送和接收数据 持久连接:Websocket连接会在长时间内保持开放状态
随笔散记
未读
天下令人称羡事,无非能力与机缘
最近一些时日来,情绪愈发丰富了,许多时候是一种埋怨和哀叹,这是不应该的,一百句感性的哀叹终是不如踏实行动一次,可是情绪是不会自己消失的,还是需要控制,我应照例总结下来。 说是忙碌的实习挤占了我思考的时间,是一部分客观因素,但另一部分也必须承认,那便是我自己没有建立科学的时间管理体系,让自己混乱不堪,
技术博客
未读
git实践新感悟分享
我在平时和多次面试里表达我在第一次实习中没有参与到规范的git工作流的遗憾,在那个暑假我也写了一篇git的知识总结,将过往学习到的以及我认为重要的git命令写了上去。 但我长久以来都认为学习git必须要到工作流中去,因为现代代码管理和技术管理不仅仅是一个工具,而是从远程到本地,从团队到个人的一整套工